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

20111228-摘要

20111228-摘要

第一類型錯誤:對的,卻拒絕
第二類型錯誤:錯的,卻沒有拒絕

可參考此連結: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ck6930/article?mid=-2&prev=290&l=f&fid=14


研究問題
研究答案
預期答案->研究假設
研究假設的相反就是虛無假設
藉由推翻虛無假設,來證明原來的假設正確

虛無假設(null hypothesis)
例:西方的無罪推論:大家都無罪,找證據來推翻無罪假設。



沒殺人 有殺人
  Ho為真 Ho為假
拒絕 判死刑 a
第一類型錯誤
判死刑 1-b
統計考驗力
接受 釋放 1-a
釋放 b
第二類型錯誤

Ho:沒殺人
第一類型錯誤:江國慶案,誤殺

疑中存情:懷疑當中,不要在憤怒中做出判斷(降低a值)


第一類型錯誤:自己的小孩說是別人的小孩
第二類型錯誤:別人的小孩說是自己的小孩

單因子變異數分析(One Way ANOVA)

推論統計

以後第一章、第三章有問題可以找老師。

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

20111221-摘要

20111221-摘要

虛無假設

找一個好的問題很難。
找到問題之後要猜問題的答案-->大膽假設,小心求證

中國人強調技藝的能力
外國人強調邏輯推理的能力。
做研究的時候,兩種能力都需要。

虛無假設是用反證的方式,可能答案的相反。
虛無假設又跟無罪推論有關。

虛無假設只限定在實驗性的研究問題上使用。

第一類型錯誤:沒有殺人,被控殺人,江國慶案。
第二類型錯誤:犯罪被無罪釋放。

眼見為憑,推論。

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

20111214-摘要

20111214-摘要

老師貼的:
分散量數:變異數(標準差)、全距、四分位數。
標準差:衡量一組資料內部彼此間的差異程度。描述一組資料資料內容的差異程度。
全距:可以看整體資料離散度。 算法:最大值-最小值。

今日重點:
常模參照
標準分數

常態分配,如夜市的彈珠台。

常態分配的狀態下,中數、眾樹、平均數是一樣。

六標準差會涵蓋百分之九十九。
2.5%  13.5%  34.1% 中數 34.1%  13.5%  2.5%

第一組:
M(平均數)=80
SD(標準差)=3
89-71

71 74 77 80 83 86 89

第二組:
M=80
SD=5
95-65

第二組比第一組的鑑別度高,標準差大,鑑別度高。

題目:
100人,平均分數80分,標準差3
請問,小明考86分,成績好或壞?

(86-80)/3=2 (z分數)
離中間兩個標準差
2.5%  13.5%  34.1% 中數 34.1%  13.5%  2.5%

50+34+13=97
小明考前三名

PR值:
例:國中基測,常模參照,大到

威廉斯創造力量表
根據常模建立百分等級表

比奈-西蒙量表
智力測驗
低於八十,表示學習遲緩。

題目:
平均數100
標準差15
某生考115分,分數好不好?

(115-100)/15=1
2.5%  13.5%  34.1% 中數 34.1%  13.5%  2.5%

50+34.1=84.1

未來如果有機會要做測驗,能夠拿到標準測驗,就用標準測驗。
如果自行開發測驗,會因為樣本數不夠,而造成效度不夠。

偏態:
分數往某一個方向移動
負偏態:溜滑梯溜往低分
正偏態:溜滑梯溜往高分

非常態分配之常態化:可以上網找此圖,此圖是講偏態。

標準分數->標準測驗->測驗工具->測驗與評量

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

20111207-摘要

20111207-摘要

Excel 公式:
=RAND()*5


=RAND()*(11-1)
#RAND 是大於等於0,小於1的亂數

=AVERAGE(B1:B30)
#平均數

=STDEV(B1:B30)
#標準差


SPSS
分析/敘述統計/描述性統計量

SPSS 中的標準誤,就是標準差

集中量數 平均數
分散量數 標準差

常態曲線(常態分配)
常態曲線會分成六區塊

標準差是一種分散的指標,標準差越大,代表越分散。

標準差:每個數跟平均數距離的平方的總和,平均,開根號。


T分數可以有效的呈現出來,在這個族群裡面離平均數多遠。

50分剛好是平均數,
60分表平均分數加上1個標準差,
70分表平均分數加上2個標準差
70分表平均分數加上3個標準差


Z分數又叫標準分數
標準差=Z分數*10+50

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

20111130-摘要

20111130-摘要

樣本的大小 sample size

3-2 常常會講到取樣(抽樣)

母群(population):代表一個集合裡面群體的個數。
樣本(sample):特定範圍內已知的個數。

樣本可當母群,母群也可當樣本。
母群通常是未知,如全台人數,樣本通常是已知。

取樣(抽樣):從母群中抽取樣本。
例:十個中抽三個,十個是母群,三個是樣本。

抽樣方法有多種,會產生機率的問題。
因為有機率問題,所以會有抽樣誤差的問題產生。

抽樣誤差:這次抽的跟下次抽的不見得一樣。

情境:
1到10個數字的10個球,每次抽3個,將數字加總除以3,作100次,將100次加總除以3的數字,加總,然後除以100,所得到的數字會趨近於中間數,5。

母群平均數-樣本平均數=抽樣誤差

├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┤
0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

0
1
2平均數
3
4

Sample Size Calculator:http://www.surveysystem.com/sscalc.htm

誤差程度越大,抽樣越小
誤差程度越小,抽樣需要越大。

信心水準越高,抽樣越大,
信心水準越低,抽樣越小,

專有名詞:
Population size
Sample size
Percentage
Confidence Level(信心水準)
Confidence Interval(信賴區間)(also called margin of error)

Most researchers use the 95% confidence level

例:
二○一二總統大選倒數二個月,選情出現變化。本報最新民調發現,三黨對決,四成一(四○點八)支持馬吳配,三成六(卅六點四)力挺蔡蘇配,百分之九支持宋林配;馬、蔡差距已縮小至抽樣誤差範圍內,雙英選情空前緊繃。
這次調查於十一月九日至十二日晚間進行,
成功訪問了二千零一十七位成年民眾,另七百三十九人拒訪;
百分之九十五信心水準下,
抽樣誤差在正負二點二個百分點以內。
調查是以台閩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作尾數兩位隨機抽樣,結果依台閩地區廿歲以上人口之性別、年齡及設籍縣市結構進行加權,調查經費來自聯合報社。

平均數
標準差=分散程度
3-3工具,講求信度、效度

超過30才能作統計。
100個以下不用抽樣。
抽樣的樣本大概200-500之間,這是經驗值。

統計不是用來計算已知的東西,用來推測未知的東西。
例如:用過去的數值,推測未來一週的氣候。

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

20111123-摘要

20111123-摘要

從參考文獻可以了解閱讀脈絡。

正式論文只要有引用的就要列入參考文獻。

引用兩大問題:

一、中文多,英文少:
解決方法:
1.大量閱讀,一次借五本數位學習的原文書,找出想法和自己一致,或是有用的點,抄下來。
2.使用 APA 格式將參考文獻寫下來,持之以恆。

看書不用從第一章開始看,從有興趣的地方開始。

二、引用太多網路資料:
中文書六成、英文書三成、網路資料一成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三章:研究設計

論文研究問題的來源:
1.很多來自生活現象,經驗來的。
2.理論的實踐。

3.新科技工具、新技術,產生典範的移轉。

三種不同的資料,提供不同的結構:
1.書本講的常常比較經得起考驗。
2.期刊、雜誌,常常是最新的觀念。

3.個別經驗常常可以在網頁上看到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 
統計學:

變項:可以操弄改變的項目,如:天氣,

Student t檢驗,拿兩個東西來對比,比較兩個有沒有太大的差別,前後測可以用 t檢驗,實驗組、對照組也可以用 t檢驗,使用範圍很廣。

前測70
後測75

75-70=5
5=教+學+誤差
這5分來自 教+學+誤差

t檢驗講的是發生錯誤的機率多大,信心水準多高。
95%的信心水準以下,3%的誤差
拿兩個來比較,兩個之間是真正的差別,還是誤差。

測驗與評量,講的是信度與效度。

信、效度

投手每次都能投出好球,這叫信度
投球被打出去,無法封殺打擊手,這叫效度不夠。

打擊手每次都揮棒落空,沒有效度,
每次都三振,信度很高。
每次都打界外球,信度很高,可是沒有效度。

工具才有信、效度,

學生表現不能用信、效度評量

有信度不見得有效度
沒有信度就沒有效度

自變項、依變項

自變項:自己會改變的,因
依變項:隨著自變項而改變,果

自變項:地球自轉
依變項:產生白天、晚上

從經驗來看,會有變化,從中可以找出自變項、依變項。

研究問題,常常是自變項跟依變項。












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

20111109-摘要

20111109-摘要

主題一:知識管理

使用心智圖呈現網路上找到的知識管理資料

心智圖是圖像式思考的知識管理

第二章是知識管理的呈現,要有邏輯結構性。


獲得訊息,包含人名、時間,如何將訊息、資訊歸類。

知識必須要進行分類,以人、時間軸或兩部分為主,要有邏輯性。

顯性知識:可以文件化、標準化、系統化的知識。(人類已知的知識)
隱性知識:無法用文字描述的經驗式知識,操作性、步驟性的資料、連結性的能力。(人類未知的知識)
例如:
  1. 怎麼撐傘
  2. 怎麼打高爾夫球
  3. 大家搜尋網頁,出現不同的結果
  4. 畫畫
隱性知識的不同,會產生一種創新

怎樣增加隱性知識?
  1. 學習
  2. 質性研究,訪談受訪者的想法,將受訪者的隱性知識變成顯性知識。
如何增進自己的研究能力?  自學、老師傳授
未來的學習是一種影像式的學習
用Power Point就是一種顯性的知識,自己上網找的話,就是一種隱性知識,需要內化。

Reflective thinking:反思式思考,內化,將知道的東西重新連結過。
Creative thinking:
  1. 創造性思考,發散式,直接連結式,沒有疆界。
  2. 常常走short cut,將兩種東西連結,如:將手機、相機的連結。
笑話:教你創造力,下列五種方法缺一不可。既然是創造力怎麼會有絕對的方法呢。

創新思維的思考模式去找到研究方向跟題目。

第二章的角色,透過顯性知識的堆積,自己找資料,隱性知識的累積,內化。

找論文題目無法教,這是一種隱性知識。
找不到題目,就去找十本有興趣的書來看,找不到,再看十本書。

作研究,第一步蒐集資料,資料歸納、整理,就是文獻探討,將文獻探討的相關變數連結在一起。

模仿:人家a+b+c  自己a+b+d

作業:
回顧求學的歷程,覺得印象深刻的事情,跟老師、學習有關的。
1.我印象中深刻的老師,小學一個、國中一個、高中一個。
2.成績,小學一個、國中一個、高中一個,成績對我學習的影響。
敘述性的,不用多。

我印象深刻的小學老師:

我對於我小學六年級的班導師有深刻的印象,當時他剛初任教職,有一次在課堂上被班上同學氣到不行,後來撂了一句「我不教你們了」,就跑回教師辦公室去,留下一臉訝異的我們待在教室中,過不久有一位女同學哭著說「老師不教我們了」,眼淚是會傳染的,最後導致全班都哭了起來,我那時是班長,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尷尬地到辦公室找老師。

我印象深刻的高中老師:
我的高中國文老師是我的班導師,她在某一天沒有來學校了,生病,肝癌末期,事前沒有任何癥兆。我們到醫院探望她,老師變得乾黃非常,離開病房的時候真不好受。老師說她一輩子很少生病,連感冒的次數都數得出來,沒想到一生病就是這種重症,後來過沒多久老師就走了。唉,一個煙酒不沾,尚育有兩個小孩的老師,為何會染上這樣的絕症,那時候年少的我,對於上天的公平性第一次有所疑問。

在國中的時候,我對物理很有興趣,曾經代表班上參加過物理競賽得過獎。到了高二要選組的時候,理所當然的選擇理組,那年暑假需要到校先修二年級的課,數學上的是微積分,一上,完蛋了,聽不懂,真的聽不懂,大受打擊,暑假結束後,我就轉到文組了。

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

20111102-摘要

20111102-摘要

數位資源
網頁引用之缺點:
  1. 容易消失
  2. 未經驗證之資料
善用 Google 翻譯器

第二章文獻探討,
價值的陳述,比較有結構性,
事實的陳述,比較有時間性,例:全世界人口有多少億?

價值敘述+事實敘述
事實描述+價值描述
例:造型概念源自包浩斯+要素 重要性
例:根據......的研究指出........+然而對.......的研究卻很少見。
例:設計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+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。

訊息太快、太多,如何處理如此大的資訊,所以培養改寫的能力很重要。


第一部分:找出關鍵句型
style,
找出不同句型,有括號的,例:王鼎銘1998,
最少30句,關鍵字標明,

句型分類:
根據學者xxx2011的研究


第二部分:句型改寫
改短,越精簡越難,

標準期刊、論文格式:
  1. 標題 keyword
  2. 第一章:前言、緒論 (Introducton):通常在第三段的後面會接著指出研究目的跟假設
  3. 第二章:文獻探討 (Literature review) :
  4. 第三章:研究方法 Methodology:
  5. 第四章:研究發現或討論 Results Discussion
  6. 第五章:結論 (Conclusion)
  7. 第六章:參考文獻
一段落中要有三段論述(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
論文標題有三個關鍵領域,文獻探討要探討其中一個,引出研究的動機背景。
例:
過去:
現在:
未來:數位內容產業中的數位學習

第一章前言,一頁半,三個關鍵領域的摘要,研究的目的或問題。

英文句型範例:
  •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
  • The primary goal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scribe
  • However, little is known about
  • Results indicated that
  • Implications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ntity and peer relationships are discussed.
  • Although
期刊資料比較新

每一週寫一小段,三到四個句子,讓老師看過

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

20111026-摘要

EndNote 基本是一個資料庫,書目管理軟體。

典範,源起於自然科學。

現象嘗試去解釋他,不同理論出現。
現象越來越多,現有理論無法解釋,重新建構。

超商,行為改變的模式,
從商業行為來看,7-11 是一種典範的轉移,變成資訊中心,創新。

  1. invention,發明
    • 輪子
  2. innovation,改進
    • 輪子 -> 高速輪胎
    • 雜貨店 -> 超市,
    • web1.0 -> web2.0
  3. revolution,革命性的跳躍
    • 房間大的電腦 -> 個人電腦 PC

第一部分: 心理學部分

數位學習是一種典範的轉移,包含
心理學上轉移的部份,早期心理學發展是一種行為制約理論。
建構的部份是認知心理學。網路學習就是認知學習的一個部分。Wiki。
阿茲海默症(老人癡呆症),隨身碟放進去讀不出資料。


第二部分: 科技的應用

學習卡,念、看,有助記憶,看影片。
YouTube 成為教材的工具。
多媒體->超媒體
Power Point 是線性的,緊湊的,不利互動,編續教學。逛百貨公司不會從一樓逛到十樓。
一堂課放超過12分鐘的影片是沒有效的,專注力的時間。




第三部分:教學策略的部份

教材個別化,文章後面有參考文獻,Wiki也有類似設計。
認知迷失
合作式學習,打破要求速度、要求效率這一塊,合作促進學習的效果。(典範的轉移)
社會行為理論,網路社群,虛擬的社會行為,Facebook、部落格、MSN,結合科技跟社會學。

論文第二章要寫到數位學習,定義、歷史緣由、思潮,

學習更有效率
教學輔助的工具
運用社群的概念進行學習,反向個別化學習
開發平台工具,進行教學,
國小段考制,平均有六週的時間可以實驗,學習成效,存疑,
找幾個人做實驗,類似質性的紀錄,
教材開發,建立信效度,夠了。
評量是學習的起點,數位學習新的契機。

第二章的文獻裡面,有兩種情形:
1.事實的敘述:
2.價值的敘述:

四種類型:
事實的敘述
價值的敘述
先事實在價值
先價值在事實:數位學習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趨勢,台灣百分之八十的大學有開設。

第五章要做一些價值的判斷、敘述。

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

20111019-摘要

今晚過了一個很刺激的夜晚,大家同聚在 Facebook 上,透過線上討論的方式進行課程,這是我第一次這樣子過。

今晚主要有兩個議題要討論:


第一個是:孔恩 典範的轉移

(1)什麼是典範? (請用自己的話形容出典範的意義)
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軌跡及思考模式

(2)舉ㄧ些相關的實例來說明典範的轉移
傳統底片相機轉換到數位相機是我所經歷過的典範轉移。


第二個是:培根 四大偶像

(1)四大偶像分別代表的意義進行討論
  1. 種族偶像(Idola Tribus),它內在於人性本身而造成偏見,例如感覺上的錯覺幻覺,擬人化的自然觀等。
  2. 洞穴偶像(Idola Specus),這是屬於個人特性而產生的,由於個人的氣質、教育以及其他外在的不良影響,而使個人不能如實把握到經驗事實本身。但是,只要個人多與他人的經驗相比較,則就可儘量排除個人原有的偏見。
  3. 市場偶像(Idola Fori),這是指人際關係所易產生的偏見,特別是指語言所引起的毛病。我們通常會誤以為語辭或概念就是實際的經驗事物,如此一來就會影響正確的思維判斷。培根說:「語辭原是事物的表徵,祇具理性的虛構生命。偏愛語辭無異等於偏愛圖像,而忘事物的本原。」  
  4. 戲院偶像(Idola Theatri),這是指不依獨立思考而盲目信奉權威與傳統的偏見而言。為破除此種偏見,我們要從經驗知識的觀點,建立科學的歸納方法,以此徹底把握事物的真相。
  1. ‎種族偶像(Idola Tribus)傳統觀念、種族歧視
  2. 洞穴偶像(Idola Specus)井底之蛙
  3. 市場偶像(Idola Fori)人云亦云、三人成虎
  4. 戲院偶像(Idola Theatri)偶像崇拜
(2)舉出實例中偶像的追從是屬於哪一種偶像
戲院偶像。


品格深耕‧全民攜手 - 募集1,000例『孩子的學習典範』http://www.tbm.org.tw

和大家分享品格典範的網站~請在上面搜尋,並回覆:

1.感動你的故事連結網址
http://www.tbm.org.tw/character01/rerlist.aspx?CDE=REC200911181503530RS

2.感動你的原因?
此篇故事中的傳統知足道德觀與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思想,是感動我的主要原因。

3.你覺得品格中哪一點最重要?
仁慈,一個仁慈的人,不會為惡,一個仁慈的人,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,一個仁慈的人在行有餘力時會幫助他人,若大家懷有仁慈之心,社會將是一片平和。



心得:
  • 在討論過程中是很刺激也很手忙腳亂的,要一邊搜尋資料,忙著整理、張貼,又要忙著不斷重整網頁,關注大家的留言,深怕錯過內容,而大家的手腳都很快,刺激感就是這樣來的^^"
  • 同一佈題,當出現分歧答案的時候,大家為自己的見解提出說明,這也是很有趣的,在這類型的討論下,可以了解到更多樣的思考面向,從而加深思考。譬如:「傳統的雜貨店被超市取代,算不算是典範的移轉?」這一佈題。
  • 在課程之後,我覺得就「討論」而言,噗浪可能比 Facebook 來的適合,噗浪的 Time line 設計,跟未讀提醒都比 Facebook 來的佳,在 Facebook 上,當出現大量討論串的時候,畫面甚是雜亂。
  • 我覺得這樣的討論方式若能搭配視訊,單純音訊也行,可能會更好,或許之後有機會可以再來一次^_^

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

20111005-摘要

個案研究是這學期要強調的題目跟摘要
搜尋「數位學習」

實作一:到博碩士論文網站找一篇自己有興趣的論文,抓出其中的名詞跟動詞,關鍵字。

實作二:找出第二個引起注意的關鍵字,跟人有關的,例:國小三年級。

分析別人的論文題目,進而模仿撰寫論文標題。

實作三:
以 XXX 為例,這樣的字眼會增加論文題目的長度,可以整合到題目前面的關鍵字。
例:
國小數學科數位學習評量平台 對學生學習影響的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 以國小三年級數學為例
國小三年級數學科數位學習評量平台 對學生學習影響的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

實作四:
關鍵字互換,排列組合、前後對調。
例:
雲端技術 在 國軍 數位學習系統 上之 應用
雲端技術 應用 在 國軍 數位學習系統 上之 成效

從標題看,試著判斷出是實驗性的研究或是一般性的研究

統計的數字大於 30 是一個 level,小於 30 是一個level,這是現在學生數過少所引起的狀況,有些人會用做質性研究來彌補量化的不足。
統計,用人海戰術來降低錯誤的機率。

實作五:
博碩士論文系統 -> 論文基本資料 -> 中文關鍵詞。
例:
國小數學科數位學習評量平台 對學生學習影響的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 以國小三年級數學為例
國小數位學習、數位學習、評量學習平台、德懷術、關鍵成功因素

實作六:
找出十篇論文的中文關鍵詞,使用 Blumind 記錄下來,



實作七:
從中找出三個感興趣的關鍵字,使用 and 下去搜尋。

例:
擴增實境 心流理論 國小數位學習


心得:

今天學到論文題目的排列組合,蠻有趣,而且藉由十篇論文的中文關鍵詞的蒐集,再從中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關鍵字,下去搜尋,逐漸將範圍縮小,這個招式很實用,得以使自己聚焦在自己感興趣的範圍中。

不過比較困擾的是,我最後使用的三個關鍵字並沒有找出任何的結果,或許當初論文選擇的時候沒有仔細篩選,導致天馬行空的結果也說不定。

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

20110928-摘要

網路引用侵權問題?
儘量遵守引用規範。 
智慧財產權,學術倫理,
養成負責任的態度,可以改寫,但是不可抄襲。
每個禮拜寫心得,就是在練習寫作。

網路資料可不可以引用?
網路上的資料隨時會消失掉,產生、消失的速度超乎想像,
學術的網路社群無法形成
可以的話儘量不要引用

聽演講不要只記內容,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意見。

思考,think,怎麼去思考,
思考的習慣跟模式,

聽演講,重要的不是 PowerPoint 上的資料,重要的是能不能提出問題。
分組討論,合作學習,互相分享,腦力激盪,提出新的問題,
提出問題才有創新的機會。

不疑處有疑

給答案,讓對方找出問題。
例如:林肯,美國第十六任總統。

論文格式不是只有 APA 格式,但是人文社會相關科系習慣使用APA格式寫論文。
APA=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

引用別人的資料,表示對別人的肯定,

參考文獻不要短短的,要負責,後面有寫參考文獻,前面就要有引用。

心智圖軟體,Blumind 的介紹
當你手上有一把榔頭的時候,所有的東西都是釘子。

到全國碩博士論文系統,找一主題,目次的結構化,可以透過心智圖來製作。


學習心得:

本週的主題是 Think,老師要我們養成思考的模式與習慣,學習去提出問題,在這次的課堂中,有聽到老師說「引用別人的資料,表示對別人的肯定」這句話,這是自己之前未曾思考過的,想來也是,若一個人的論文能被多數人所引用,那表示大多數人都「欣賞」此篇論文,認為此論文有參考之價值, 這絕對是一種肯定。

另外,今次老師介紹一個新的心智圖工具Blumind,Blumind 檔案很小,只有 600 多 K,之前有用過 FreeMind 跟 Xmind,跟它們比較起來,Blumind 介面很簡潔,功能也很單純,正因為這樣,所以更能聚焦在心智圖的功能上,更容易上手,相信之後用來歸納一些自己的想法,跟處理論文架構一定有所助益。

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

20110928-作業


 「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」的重點摘要,採用 Blumind 製作。

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

20110921-作業

熟悉參考文獻的 APA 格式

APA 出版手冊把參考文獻分為
  1. 期刊、雜誌、新聞文章、摘要資料;
  2. 一般書籍、參考工具書、書的一章;
  3. 技術及研究報告;
  4. 會議專刊或專題研討會論文;
  5. 學位論文;
  6. 書籍、媒材或文章之評論;
  7. 視聽媒體資料;
  8. 資料檔、特殊軟體、測量工具與儀器設備;
  9. 未出版或非正式出版之作品;
  10. 檔案與其他收藏品;
  11. 網路訊息;
  12. 法規
等十二類。


以第二類「一般書籍、參考工具書、書的一章」為例,

中文書籍格式 A:(紙本,可視實際情形加註版別) 作者(年代)。書名。出版地點:出版商。
例如:林文達(民81)。教育行政學。臺北市:三民。
中文翻譯書格式 A:(有原作者出版年代)
譯者(譯)(譯本出版年代)。書名(原作者:姓名)。譯本出版地點: 譯本出版商。(原著出版年:1996)
例如:吳美麗(譯)(民 87)。管理其實很 Easy(原作者:M. H. McCormack)。臺北市:天下文化。(原著出版年:
1996)

英文書籍格式 A:(紙本,美國以外之國家須註名出版地國別,美 國之出版地均註明州別,如 New York, NY 或 Boston, MA)
Author, A. A. (Year). Book title. Location: Publisher.
例如:Shotton, M. A.(1989). Computer addition? A study of computer dependency. London, England: Taylor & Francis.
這只是其中的一個範例,上述十二類,每一類可再衍生出十多種變化,極其繁雜。

20110921-摘要


培養表達溝通的能力
何謂一流,何謂三流的論文?

為何要引用?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
隱藏主觀,儘量用客觀的角度去陳述你的觀點。

研究生為什麼要做研究?
論文,必須要在過去所累積的知識上面有所創新,有所見解。

研究生不用全盤接受所有人的意見,批判式思考是蠻重要的。
重要的是對於自己的表現是否滿意。

由捕手變成投手<-同學的比喻,讚。

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:http://ndltd.ncl.edu.tw/

作業:
全國士論文網,參考文獻打勾,搜尋。
看 參考文獻 是否合乎APA格式

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

20110914-作業

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(by 王汎森)

轉引自: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電子報第八期2005/12/25出刊

      這個題目我非常喜歡,因為這個題目,對大家多少都有實際的幫助。如果下次我必須再登台演講,我覺得這個題目還可以再發揮一兩次。我是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的, 所以我的碩士是在台大歷史研究所,我的博士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的。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碩士、有博士,因此我以這兩個階段為主,把我的經驗呈現給各位。

      我從來不認為我是位有成就的學者,我也必須跟各位坦白,我為了要來做這場演講,在所裡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,因為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段,比較有一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,我就問他:「如果你講這個問題,準備要貢獻什麼?」 結合了他們的意見,共同醞釀了今天的演講內容,因此這裡面不全是我一個人的觀點。雖然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出版了,但不表示我就是一個成功的研究生, 因為我也總還有其他方面仍是懵懵懂懂。我的碩士論文是二十年前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,我的博士論文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。你說有特別好嗎?我不敢亂說。我今天只是綜合一些經驗,提供大家參考。


一、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
     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。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、接受知識的,然而不管是對於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,都應該準備要開始製造新的知識,我們在美國得到博士學位時都會領到看不懂的畢業證書,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,我問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,上面的內容為何?他告訴我:「裡頭寫的是恭喜你對人類的知識有所創新,因此授予你這個學位。」在中國原本並沒有博碩士的學歷,但是在西方他們原來的用意是,恭賀你已經對人類普遍的知識有所創新,這個 創新或大或小,都是對於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。這個創新不會因為你做本土與否而有所不同,所以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很用心、很深刻的思考,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。

(一)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,學會創新
      你一旦是研究生,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,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,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,進入製造知識的階段,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新。由接受知識到創造知識,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, 不僅如此,還要體認自己不再是個容器,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裡,而是要開始逐步發展和開發自己。做為研究生不再是對於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,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的安排,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階段裡面,所有的精力、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裡面都應該要有一個關注的焦點,而不能像大學那般漫無目標。大學生時代 是因為你要盡量開創自己接受任何東西,但是到了碩士生和博士生,有一個最終的目的,就是要完成論文,那篇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,所以這時候必須要 有個問題取向的學習。

(二)嘗試跨領域研究,主動學習
     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,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,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。我也在台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,我常常跟學生講,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敗的關鍵, 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,因為你不再像大學時代一樣氾濫無所歸。所以這段時間內,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為出發點,來探 究這些知識,產生有機的循環。由於你是自發性的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和興趣,所以你的態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,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,並學會悠游在這學術的領域。
      我舉一個例子,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,得了諾貝爾獎。他曾經在中研院的週報寫過幾篇文章,在他的言論集裡面,或許各位也可以看到,他反覆提到他的 故事。他是因為讀了一個叫做馬亨教授的教科書而去美國柏克萊大學唸書,去了以後才發現,這個老師只給他一張支票,跟他說你要花錢你盡量用,但是從來不教他 任何東西。可是隔壁那個教授,老師教很多,而且每天學生都是跟著老師學習。他有一次就跟那個老師抱怨:「那你為什麼不教我點東西呢?」那個老師就說:「如 果我知道結果,那我要你來這邊唸書做什麼?我就是因為不知道,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、一個未知的領域。」他說其實這兩種教法都有用處,但是他自己從 這個什麼都不教他,永遠碰到他只問他「有沒有什麼新發現」的老師身上,得到很大的成長。所以這兩方面都各自蘊含深層的道理,沒有所謂的好壞,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。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?就是強調在這個階段,學習是一種「self-help」,並且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「self-help」,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,都是純粹用聽的,這個階段的學習要基於對研究問題的好奇和興趣,要帶著一顆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。
     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,不只是學習而已,而是學習如何學習,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,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,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,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準上,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。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,你會覺得我這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問題的人相比較。我想即使在台灣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情,你的標準不能單單只是放在旁邊幾個人而已,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的普遍人裡面。你這篇文章要有新的東西,才算達到的標準,也才符合到我們剛剛講到那張拉丁文的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,有所貢獻與創新。

二、一個老師怎麼訓練研究生
      第二個,身為老師你要怎麼訓練研究生。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練,哪怕是自然科學的訓練,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,所以來自個人和老師、個人和同儕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,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課,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的,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識與解答相結合,並且你往後的生活應該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探索有相關。
(一)善用與老師的夥伴關係,不斷Research
      我常說英文research 這個字非常有意義,search 是尋找,而research 是再尋找,所以每個人都要research, 不斷的一遍一遍再尋找,並進而使你的生活和學習成為一體。中國近代兵學大師蔣百里在他的兵學書中曾說:「生活條件要跟戰鬥條件一致,近代歐洲凡生活與戰鬥 條件一致者強,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不一致者弱。」我就是藉由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,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鬥條件要一致,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,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,都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。
      回想當時我在美國唸書的研究生生活,只要隨便在樓梯口碰到任何一個人,他都有辦法幫忙解答你語言上的困難,不管是英文、拉丁文、德文、希臘文……等。所以能 幫助解決問題的不單只是你的老師,還包括所有同學以及學習團體。你的學習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。當我看到有學生呈現被動或是懈怠的時候,我就會用毛澤東的 「革命不是請客吃飯!」來跟他講:「作研究生不是請客吃飯。」

(二)藉由大量閱讀和老師提點,進入研究領域
      怎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,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,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唸書、不停的報告,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,又最方便的方法,到最後不知不覺學生就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麼,我們在不停唸書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沉溺在細節裡不能自拔,進而失去全景,導致見樹不見林,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住,而忘記全局在講什麼。藉由學生的報告,老師可以講述或是釐清其中的精華內容,經由老師幾句提點,就會慢慢打通任督二脈,逐漸發展一種自發學習的能力, 同時也知道碰到問題可以看哪些東西。就像是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,我修過一些我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,所以我就不停的唸書、不停的逼著自己吸收,而 老師也只是不停的開書目,運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訓練,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時,我發現自己仍然有自我生產及蓄發的能力,因為我知道這個學問大概是什麼樣的輪 廓,碰到問題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詢相關的資料。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產生自發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。

(三)循序漸進地練習論文寫作
      到了碩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,是完成一篇學位論文,而不管是碩士或博士論文,其規模都遠比你從小學以來所受的教育、所要寫的東西都還要長得多,雖然我不知 道教育方面的論文情況是如何,但是史學的論文都要寫二、三十萬字,不然就是十幾二十萬字。寫這麼大的一個篇幅,如何才能有條不紊、條理清楚,並把整體架構 組織得通暢可讀?首先,必須要從一千字、五千字、一萬字循序漸進的訓練,先從少的慢慢寫成多的,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到可以從一萬字寫到十萬字。這麼大規模的論文誰都寫得出來,問題是寫得好不好,因為這麼大規模的寫作,有這麼許多的註腳,還要注意首尾相映,使論述一體成型,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銅錢;是一間大禮堂,而不是一間小小分割的閣樓。為了完成一個大的、完整的、有機的架構模型,必須要從小規模的篇幅慢慢練習,這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。因為受電腦的影響,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。寫論文時很重要的一點是,文筆一定要清楚,不要花俏、不必漂亮,「清楚」是最高指導原則,經過慢慢練習會使你的文筆跟思考產生一致的連貫性。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俏,不必展現你散文的才能,因為這是學術論文,所以關鍵在於要寫得非常清楚,如果有好的文筆當然更棒,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,文彩像個人的生命一樣,英文叫style,style 本身就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。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清楚,從一萬字到最後十萬字的東西,都要架構井然、論述清楚、文筆清晰。我在唸書的時候,有一位歐洲史、英國史的大師Lawrence Stone, 他目前已經過世了,曾經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,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話,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,所以他一輩子沒有被退過稿。因此文筆清楚或是文筆好,對於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內容非常重要,有好的表達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,但是這裡不是講究漂亮的style,而是論述清楚。

三、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
(一)嘗試接受挑戰,勇於克服
     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?就是每天、每週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,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,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, 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,但是要努力去嘗試。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,碰到太多聰明但卻一無所成的人,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裡面, 舉例來說,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碰到一個很聰明的人,他就是沒辦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,他就總是東看西看,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,可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 戰,例如:我會告訴自己,在某一個期限內,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三行字改掉,或是這個禮拜一定要把這篇草稿寫完,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,但是有這個挑戰跟沒 這個挑戰是不一樣的,因為我挑戰三次總會完成一次,完成一次就夠了,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,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,可行性太低,可以把時間延長為一個 月的挑戰去挑戰原來的你,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。不過也要切記,碩士生是剛開始進入這一個領域的新手,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,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,都會造成以後研究的困難。
(二)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,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
     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:「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,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。」 我看過很多人,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,他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,或是博士論文,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,雖然事實上,很多人一生 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,因為之後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,沉浸在一個主題裡反覆的耕耘,當你做教授的時候,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,你不 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,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、上課,因此非常的忙碌,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,當然就是他寫博士、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,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。
      但不一定要刻意強求,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,應該清楚知道從哪裡開始,也要知道從哪裡放手,不要無限的追下去。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,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,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,不要成為是一種的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。 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,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唸書的時候,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文的舊書店老闆,我常常讚嘆的對他說:「你為什麼不要在大學做教授。」他 說:「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。」原因在於他把那個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典,那當然永遠寫不完。如果真能寫成經典那是最好,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John Nash 一樣,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,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 作是目標,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,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,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結構嚴謹、論述清楚與言之有物的論文,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典之作。如果你 期待它是經典之作,你可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那位舊書攤的老闆,至於我為什麼知道他有那麼多學問,是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,但它並沒有在舊書店裡面,不過 他告訴我:「還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。」後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後,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般。一個舊書店的老闆精熟每一本書,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,他夢幻般的學位論文,因為他不知道要在哪裡放手,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。

(三)論文的正式寫作
1.學習有所取捨
     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,要能取也要能捨,因為現在資訊爆炸,可以看的書太多,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樹, 首先,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,才能在那棵樹掛相關的東西,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,而且要慢慢的捨掉一些掛不上去的東西,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 領域,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幹和枝葉。然而這棵知識樹要如何形成?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,有用的書籍或是資料非常熟悉。

2.形成你的知識樹
      我昨天還請教林毓生院士,他今年已經七十幾歲了,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演講,就問他:「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麼講?」他說:「只有一點,就是那重要的五、六本書要讀好幾遍。」因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,還有幾位近代思想大師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生,他們受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讀原典。這句話很有道理,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那幾本重要的書,但是那五、六本書將逐漸形成你知識樹的主幹,此後的東西要掛在上面,都可以參照這一個架構,然後把不相干的東西暫放一邊。生也有涯,知也無涯,你不可能讀遍天下所有的好書,所以要學習取捨,了解自己無法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,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,很可能就會落得普林斯頓街上的那位舊書店的老闆一般,因為閱讀太多不是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的知識,它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地的散錢。

3.掌握工具
     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與合適的工具。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讀,要有另外一個語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,能學更多當然更好,但是至少要有一個語文,不管是英文、日文、法文……等,一定要有一個語文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,這是起碼的前提。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,你的視野就會因此大受限制,因為語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,沒有這個天窗你這房間就封閉住了。為什麼你要看得懂標題?因為這樣才不會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,如果你連標題都看不懂,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來幫你或是自己查相關的資料。其他的工具,不管是統計或是其他的任何工具,你也一定要多掌握,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這樣的工具學會。

4.突破學科間的界線
      應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但是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須要對你這棵知識樹有助益, 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,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念,對於本身關心的問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,可是不要氾濫無所歸。為什麼要去偷打那幾槍?近幾十年來,人們發現不管是科學或人文,最有創新的部份是發生在學科交會的地方。為什麼會如此?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學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紀形成的,而中國再 把它轉借過來。十九世紀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,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跟學術背景,比如說,中研院的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,他之所以得諾貝 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的交界處做工作。像諾貝爾經濟獎,這二十年來所頒的獎,如果在傳統的經濟學獎來看就是旁門走道,古典經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,甚至心 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,連John Nash 這位數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,為什麼?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,學科跟學科、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。在平台本身、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經search 太多次了,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新,所以為什麼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
      常常一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最重要、最關鍵的,是那一個統攝性的重要概念,而通常你在本學科裡面抓不到,是因為你已經泡在這個學科裡面太久了,你已經拿著手 電筒在這個小倉庫裡面照來照去照太久了,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象,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。John Nash 這一位數學家為什麼會得諾貝爾數學獎?為什麼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,會在數十年之後得諾貝爾經濟獎?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濟學導論的課,所以他認為數學可 以用在經濟方面來思考,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,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用處。他是在數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交界之處做突破。有時候在經濟學這一個部分沒有大關 係,在數學的這一個部分也沒有大關係,不過兩個加在一起,火花就會蹦出來。

5.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
      對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,如果選錯了題目,就是失敗,題目選對了,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。這個問題值得研一、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。你的第一年其實就是要花在這上面,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、有延展性的問題,而且不要太難。 我在國科會當過人文處長,當我離開的時候,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請案,就有一萬四千個袋子,就要送給一萬四千個教授審查。我當然不可能看那麼多,可是我有個重 要的任務,就是要看申訴。有些申訴者認為:「我的研究計畫很好,我的著作很好,所以我來申訴。」申訴通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,那麼我的責任就是在百分之九 十未通過的案子正式判決前,再拿來看一看。有幾個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,就是這個題目不必再做了、這個題目本身沒有發展性,所以使我更加確認選對一個有意義、有延展性、可控制、可以經營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
我的學生常常選非常難的題目,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,因為沒有人會仔細去看你研究的困難度,對於難的題目你要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史料,才能得到一點點東西;要擠很多東西,才能篩選出一點點內容,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題目。
      我寫過好幾本書,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,雖然我寫任何東西我都不滿意,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。目前為止很多人認為我最好的書,是我二十幾歲剛到史語所那一年所寫的那本書。我在那本書花的時間並不長,那本 書的大部分的稿子,是我和許添明老師同時在當兵的軍營裡面寫的,而且還是用我以前舊的筆記寫的。大陸這些年有許多出版社,反覆要求出版我以前的書,尤其是 這一本,我說:「不行。」因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,我怕引文有錯字,因為在軍隊營區裡面隨時都要出操、隨時就要集合,手邊又沒有書,怎麼可能好好的 去核對呢?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,又因為引用太多書,實在沒有力氣校正。
     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?我後來想一想,那本書之所以比較好,可能是因為那個題目可延展性大,那個題目波瀾起伏的可能性大。很多人都認為,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橋 大學出的那一本,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,因為這個語文我能掌握,英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。讀、寫任何語文一定要練習到你能帶著三分隨意,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於這一個語文完全理解與精熟,如果你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,就表示你還在摸索。
      回到我剛剛講的,其實每一本書、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。但是有些東西沒辦法寫好,為什麼?因為一開始選擇的題目不夠好。因此唯有選定題目以後,你的所有訓練跟努力才有價值。我在這裡建議大家,選題的工作要儘早做,所選的題目所要處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,不要太分散,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年、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,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,讀書或看資料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,讓你沒有餘力思考。而且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,如果你不會統計學或討厭數字, 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計的論文,那是不可能做得好。

6.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
      另一個最基本的訓練,就是平時不管你寫一萬字、三萬字、五萬字都要養成遵照學術規範的習慣,要讓他自然天成,就是說你論文的註腳、格式,在一開始進入研究生 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份,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成,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,之後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,因為你的論文規模很大,可能幾百 頁,如果一開始弄錯了,後來再重頭改到尾,一定很耗時費力,因此要在一開始就養成習慣,因為我們是在寫論文而不是在寫散文,哪一個逗點應該在哪裡、哪一個書名號該在哪裡、哪一個地方要用引號、哪一個要什麼標點符號,都有一定的規定,用中文寫還好,用英文有一大堆簡稱。在1960 年代台灣知識還很封閉的時候,有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就說:「美國有個不得了的情形,因為有一個人非常不得了。」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得了,他說:「因為這個人的作品到處被引用。」他的名字就叫ibid。所謂ibid 就是同前作者,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發展出來的,拉丁文有一大堆簡稱,像et. al.就是兩人共同編的。英文有一本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就是專門說明這一些寫作規範。各位要儘早學會中英文的寫作規範,慢慢練習,最後隨性下筆,就能寫出符合規範的文章。

7.善用圖書館
      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,不必讀每一本書,可是要知道有哪些書。我記得我做學生時,新進的書都會放在圖書館的牆上,而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要把書名看一看。在某些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,但是這仍和打電腦是不一樣的,你要實際上熟悉一下那本書,摸一下,看一眼目錄。我知道現在從電腦就可以查到書名,可是我還是非常珍惜這種定期去browse 新到的書的感覺,或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長成什麼樣子。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學資訊教授,他告訴我他在創造力最高峰的時候,每個禮拜都到他們資訊系圖書室裡,翻閱重要的資訊期刊。所以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,最熟悉的地方。不過切記不重要的不要花時間去看,你們生活在資訊氾濫的時代,跟我生長在資訊貧乏的時代是不同的,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你,要能有所取捨。我常常看我的學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論文,卻引得津津有味,我都替他感到難過,因為我強調要讀有用、有價值的東西。

8.留下時間,精緻思考
      還要記得給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。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、能不能引人入勝,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,但我不是說一定要走理論的路線,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層次再提升兩三步,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東西。真切去了解,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麼?整體意義是什麼?整體的輪廓是什麼?千萬不要被枝節淹沒,雖然枝節是你最重要的開始,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思考、慢慢沉澱。conceptualize 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,我記得我唸書時,有位老師信誓旦旦說要開一門課,教學生如何conceptualize,可是從來都沒開成,因為這非常難教。我要提醒的是,在被很多材料和枝節淹沒的時候,要適時跳出來想一想,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?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識價值。
傅斯年先生來到台灣以後,同時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及台大的校長。台大有個傅鐘每小時鐘聲有二十一響、敲二十一次。以前有一個人,寫了一本書 叫《鐘聲二十一響》,當時很轟動。他當時對這二十一響解釋是說:因為台大的學生都很好,所以二十一響是歡迎國家元首二十一響的禮炮。不久前我發現台大在每 一個重要的古蹟下面豎一個銅牌,我仔細看看傅鐘下的解釋,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傅斯年當台大校長的時候,曾經說過一句話:「人一天只有二十一個小時,另外三小 時是要思考的。」所以才叫二十一響。我覺得這句話大有道理,可是我覺得三小時可能太多,因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,但至少每天要留個三十分鐘、一小時思考,想一想你看到了什麼?學習跳到比你所看到的東西更高一點的層次去思考。

9.找到學習的楷模
      我剛到美國唸書的時候,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,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三、四十頁,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,可是你連註腳都要從頭學習。後來我找到一個好辦法,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,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放在旁邊,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係,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,看看他的注腳、讀幾行,然後我就開始寫。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Pavarotti 唱歌劇的時候都會捏著一條手帕,因為 他說:「上舞台就像下地獄,太緊張了。」他為了克服緊張,他有習慣性的動作,就是捏著白手帕。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樣,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,我學習它裡面如何思考、如何構思、如何照顧全體、如何用英文作註腳。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,開始模仿和學習他,是入門最好的方法,逐步的,你也開始寫出自己的東西。我也常常鼓勵我的學生,出國半年或是一年到國外看看。像現在國科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,可以增長眼界,可以知道現在的餐館正在賣些什麼菜,回來後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著手。

四、用兩條腿走路,練習培養自己的興趣
     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,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隻腳,我們不是靠一隻腳走路。做研究生的時代,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上,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問題,可是那只是你的一隻腳,另外還有一隻腳是要學習培養一、兩種興趣。 很多人後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肥重(包括我自己在內),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左腳。很多很有名的大學者最後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,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他 的右腳,他忘了培養他的左腳,他忘了人生用兩隻腳走路,他少了一個小小的興趣或嗜好,用來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。
      去年夏天,香港《亞洲週刊》要訪問我, 我說:「我不想接受訪問,我不是重要的人。」可是後來他們還是把一個簡單的對話刊出來了,裡面我只記得講了一段話: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,有兩個感覺最重要--責任感罪惡感。 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責任感,去寫出好的東西,如果責任感還不夠強,還要有一個罪惡感,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,會有很大的罪惡感。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,不然即使愛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。很多很了不得的人,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頁裡面,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 時,相對於來說,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來的文章較好。所以為什麼說要趕快選定題目?因為如果太晚選定一個題目,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耕耘那個題 目,早點選定可以有二、三年耕耘那個題目,是三年做出的東西好,還是一年的東西好?如果我們的才智都一樣的話,將三年的努力與思考都灌在上面,當然比一年還要好。

五、營造卓越的大學,分享學術的氛圍
     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,何謂卓越的大學?我認為一個好的大學,學校生活的一大部份,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,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,同學在咖啡廳裡面談論的,直接或間接也都會是學術相關的議題。教授們在餐廳裡面吃飯,談的是「有沒有新的發現」?或是哪個人那天演講到底講了什麼重要的想法?一定是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的大學,才有可能成為卓越大學。那種交換思想學識、那種互相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。我知道錢固然重要,但不是唯一的東西。一個卓越的大學、一個好的大學、一個好的學習環境,表示裡面有一個共同關心的焦點,如果沒有的話,這個學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大學。

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

20110914-摘要

回顧總是很清楚的,往前看總是模糊的....


APA格式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APA%E6%A0%BC%E5%BC%8F

著名出處(重要)

什麼是研究:
康德、培根

兩種能力正在衰減當中,需要特別強調:
  1. 寫作的能力:
  2. 口語表達的能力

數位學習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5%B8%E7%A2%BC%E5%AD%B8%E7%BF%92

Jay Cross,第一個講到 e-learning 的人

中央研究院 王泛森 「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」

  1. 將資訊變成有用的資料。
  2. APA格式
  3. 摘錄:分兩類
    1. 原文摘錄:盡可能不要超過25個字。
    2. 非原文摘錄:將作者的觀點轉換成自己的語句,如:國內相關研究均指出.........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