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

20111130-摘要

20111130-摘要

樣本的大小 sample size

3-2 常常會講到取樣(抽樣)

母群(population):代表一個集合裡面群體的個數。
樣本(sample):特定範圍內已知的個數。

樣本可當母群,母群也可當樣本。
母群通常是未知,如全台人數,樣本通常是已知。

取樣(抽樣):從母群中抽取樣本。
例:十個中抽三個,十個是母群,三個是樣本。

抽樣方法有多種,會產生機率的問題。
因為有機率問題,所以會有抽樣誤差的問題產生。

抽樣誤差:這次抽的跟下次抽的不見得一樣。

情境:
1到10個數字的10個球,每次抽3個,將數字加總除以3,作100次,將100次加總除以3的數字,加總,然後除以100,所得到的數字會趨近於中間數,5。

母群平均數-樣本平均數=抽樣誤差

├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┤
0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

0
1
2平均數
3
4

Sample Size Calculator:http://www.surveysystem.com/sscalc.htm

誤差程度越大,抽樣越小
誤差程度越小,抽樣需要越大。

信心水準越高,抽樣越大,
信心水準越低,抽樣越小,

專有名詞:
Population size
Sample size
Percentage
Confidence Level(信心水準)
Confidence Interval(信賴區間)(also called margin of error)

Most researchers use the 95% confidence level

例:
二○一二總統大選倒數二個月,選情出現變化。本報最新民調發現,三黨對決,四成一(四○點八)支持馬吳配,三成六(卅六點四)力挺蔡蘇配,百分之九支持宋林配;馬、蔡差距已縮小至抽樣誤差範圍內,雙英選情空前緊繃。
這次調查於十一月九日至十二日晚間進行,
成功訪問了二千零一十七位成年民眾,另七百三十九人拒訪;
百分之九十五信心水準下,
抽樣誤差在正負二點二個百分點以內。
調查是以台閩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作尾數兩位隨機抽樣,結果依台閩地區廿歲以上人口之性別、年齡及設籍縣市結構進行加權,調查經費來自聯合報社。

平均數
標準差=分散程度
3-3工具,講求信度、效度

超過30才能作統計。
100個以下不用抽樣。
抽樣的樣本大概200-500之間,這是經驗值。

統計不是用來計算已知的東西,用來推測未知的東西。
例如:用過去的數值,推測未來一週的氣候。

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

20111123-摘要

20111123-摘要

從參考文獻可以了解閱讀脈絡。

正式論文只要有引用的就要列入參考文獻。

引用兩大問題:

一、中文多,英文少:
解決方法:
1.大量閱讀,一次借五本數位學習的原文書,找出想法和自己一致,或是有用的點,抄下來。
2.使用 APA 格式將參考文獻寫下來,持之以恆。

看書不用從第一章開始看,從有興趣的地方開始。

二、引用太多網路資料:
中文書六成、英文書三成、網路資料一成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三章:研究設計

論文研究問題的來源:
1.很多來自生活現象,經驗來的。
2.理論的實踐。

3.新科技工具、新技術,產生典範的移轉。

三種不同的資料,提供不同的結構:
1.書本講的常常比較經得起考驗。
2.期刊、雜誌,常常是最新的觀念。

3.個別經驗常常可以在網頁上看到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 
統計學:

變項:可以操弄改變的項目,如:天氣,

Student t檢驗,拿兩個東西來對比,比較兩個有沒有太大的差別,前後測可以用 t檢驗,實驗組、對照組也可以用 t檢驗,使用範圍很廣。

前測70
後測75

75-70=5
5=教+學+誤差
這5分來自 教+學+誤差

t檢驗講的是發生錯誤的機率多大,信心水準多高。
95%的信心水準以下,3%的誤差
拿兩個來比較,兩個之間是真正的差別,還是誤差。

測驗與評量,講的是信度與效度。

信、效度

投手每次都能投出好球,這叫信度
投球被打出去,無法封殺打擊手,這叫效度不夠。

打擊手每次都揮棒落空,沒有效度,
每次都三振,信度很高。
每次都打界外球,信度很高,可是沒有效度。

工具才有信、效度,

學生表現不能用信、效度評量

有信度不見得有效度
沒有信度就沒有效度

自變項、依變項

自變項:自己會改變的,因
依變項:隨著自變項而改變,果

自變項:地球自轉
依變項:產生白天、晚上

從經驗來看,會有變化,從中可以找出自變項、依變項。

研究問題,常常是自變項跟依變項。












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

20111109-摘要

20111109-摘要

主題一:知識管理

使用心智圖呈現網路上找到的知識管理資料

心智圖是圖像式思考的知識管理

第二章是知識管理的呈現,要有邏輯結構性。


獲得訊息,包含人名、時間,如何將訊息、資訊歸類。

知識必須要進行分類,以人、時間軸或兩部分為主,要有邏輯性。

顯性知識:可以文件化、標準化、系統化的知識。(人類已知的知識)
隱性知識:無法用文字描述的經驗式知識,操作性、步驟性的資料、連結性的能力。(人類未知的知識)
例如:
  1. 怎麼撐傘
  2. 怎麼打高爾夫球
  3. 大家搜尋網頁,出現不同的結果
  4. 畫畫
隱性知識的不同,會產生一種創新

怎樣增加隱性知識?
  1. 學習
  2. 質性研究,訪談受訪者的想法,將受訪者的隱性知識變成顯性知識。
如何增進自己的研究能力?  自學、老師傳授
未來的學習是一種影像式的學習
用Power Point就是一種顯性的知識,自己上網找的話,就是一種隱性知識,需要內化。

Reflective thinking:反思式思考,內化,將知道的東西重新連結過。
Creative thinking:
  1. 創造性思考,發散式,直接連結式,沒有疆界。
  2. 常常走short cut,將兩種東西連結,如:將手機、相機的連結。
笑話:教你創造力,下列五種方法缺一不可。既然是創造力怎麼會有絕對的方法呢。

創新思維的思考模式去找到研究方向跟題目。

第二章的角色,透過顯性知識的堆積,自己找資料,隱性知識的累積,內化。

找論文題目無法教,這是一種隱性知識。
找不到題目,就去找十本有興趣的書來看,找不到,再看十本書。

作研究,第一步蒐集資料,資料歸納、整理,就是文獻探討,將文獻探討的相關變數連結在一起。

模仿:人家a+b+c  自己a+b+d

作業:
回顧求學的歷程,覺得印象深刻的事情,跟老師、學習有關的。
1.我印象中深刻的老師,小學一個、國中一個、高中一個。
2.成績,小學一個、國中一個、高中一個,成績對我學習的影響。
敘述性的,不用多。

我印象深刻的小學老師:

我對於我小學六年級的班導師有深刻的印象,當時他剛初任教職,有一次在課堂上被班上同學氣到不行,後來撂了一句「我不教你們了」,就跑回教師辦公室去,留下一臉訝異的我們待在教室中,過不久有一位女同學哭著說「老師不教我們了」,眼淚是會傳染的,最後導致全班都哭了起來,我那時是班長,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尷尬地到辦公室找老師。

我印象深刻的高中老師:
我的高中國文老師是我的班導師,她在某一天沒有來學校了,生病,肝癌末期,事前沒有任何癥兆。我們到醫院探望她,老師變得乾黃非常,離開病房的時候真不好受。老師說她一輩子很少生病,連感冒的次數都數得出來,沒想到一生病就是這種重症,後來過沒多久老師就走了。唉,一個煙酒不沾,尚育有兩個小孩的老師,為何會染上這樣的絕症,那時候年少的我,對於上天的公平性第一次有所疑問。

在國中的時候,我對物理很有興趣,曾經代表班上參加過物理競賽得過獎。到了高二要選組的時候,理所當然的選擇理組,那年暑假需要到校先修二年級的課,數學上的是微積分,一上,完蛋了,聽不懂,真的聽不懂,大受打擊,暑假結束後,我就轉到文組了。

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

20111102-摘要

20111102-摘要

數位資源
網頁引用之缺點:
  1. 容易消失
  2. 未經驗證之資料
善用 Google 翻譯器

第二章文獻探討,
價值的陳述,比較有結構性,
事實的陳述,比較有時間性,例:全世界人口有多少億?

價值敘述+事實敘述
事實描述+價值描述
例:造型概念源自包浩斯+要素 重要性
例:根據......的研究指出........+然而對.......的研究卻很少見。
例:設計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+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。

訊息太快、太多,如何處理如此大的資訊,所以培養改寫的能力很重要。


第一部分:找出關鍵句型
style,
找出不同句型,有括號的,例:王鼎銘1998,
最少30句,關鍵字標明,

句型分類:
根據學者xxx2011的研究


第二部分:句型改寫
改短,越精簡越難,

標準期刊、論文格式:
  1. 標題 keyword
  2. 第一章:前言、緒論 (Introducton):通常在第三段的後面會接著指出研究目的跟假設
  3. 第二章:文獻探討 (Literature review) :
  4. 第三章:研究方法 Methodology:
  5. 第四章:研究發現或討論 Results Discussion
  6. 第五章:結論 (Conclusion)
  7. 第六章:參考文獻
一段落中要有三段論述(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
論文標題有三個關鍵領域,文獻探討要探討其中一個,引出研究的動機背景。
例:
過去:
現在:
未來:數位內容產業中的數位學習

第一章前言,一頁半,三個關鍵領域的摘要,研究的目的或問題。

英文句型範例:
  •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
  • The primary goal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scribe
  • However, little is known about
  • Results indicated that
  • Implications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ntity and peer relationships are discussed.
  • Although
期刊資料比較新

每一週寫一小段,三到四個句子,讓老師看過

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

20111026-摘要

EndNote 基本是一個資料庫,書目管理軟體。

典範,源起於自然科學。

現象嘗試去解釋他,不同理論出現。
現象越來越多,現有理論無法解釋,重新建構。

超商,行為改變的模式,
從商業行為來看,7-11 是一種典範的轉移,變成資訊中心,創新。

  1. invention,發明
    • 輪子
  2. innovation,改進
    • 輪子 -> 高速輪胎
    • 雜貨店 -> 超市,
    • web1.0 -> web2.0
  3. revolution,革命性的跳躍
    • 房間大的電腦 -> 個人電腦 PC

第一部分: 心理學部分

數位學習是一種典範的轉移,包含
心理學上轉移的部份,早期心理學發展是一種行為制約理論。
建構的部份是認知心理學。網路學習就是認知學習的一個部分。Wiki。
阿茲海默症(老人癡呆症),隨身碟放進去讀不出資料。


第二部分: 科技的應用

學習卡,念、看,有助記憶,看影片。
YouTube 成為教材的工具。
多媒體->超媒體
Power Point 是線性的,緊湊的,不利互動,編續教學。逛百貨公司不會從一樓逛到十樓。
一堂課放超過12分鐘的影片是沒有效的,專注力的時間。




第三部分:教學策略的部份

教材個別化,文章後面有參考文獻,Wiki也有類似設計。
認知迷失
合作式學習,打破要求速度、要求效率這一塊,合作促進學習的效果。(典範的轉移)
社會行為理論,網路社群,虛擬的社會行為,Facebook、部落格、MSN,結合科技跟社會學。

論文第二章要寫到數位學習,定義、歷史緣由、思潮,

學習更有效率
教學輔助的工具
運用社群的概念進行學習,反向個別化學習
開發平台工具,進行教學,
國小段考制,平均有六週的時間可以實驗,學習成效,存疑,
找幾個人做實驗,類似質性的紀錄,
教材開發,建立信效度,夠了。
評量是學習的起點,數位學習新的契機。

第二章的文獻裡面,有兩種情形:
1.事實的敘述:
2.價值的敘述:

四種類型:
事實的敘述
價值的敘述
先事實在價值
先價值在事實:數位學習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趨勢,台灣百分之八十的大學有開設。

第五章要做一些價值的判斷、敘述。